第(1/3)页 当“变革制度”四个字,从天幕中浮现时。 所有时空的帝王,都不约而同地,坐直了身体。 眼神,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。 器物层面的学习,他们能理解,甚至能欣然接受。 可一旦触及“制度”,那就等于是在动摇他们统治的根基,是在挑战他们至高无上的皇权! 朱元璋,眉头紧锁。 他亲手废除了宰相制度,将所有权力集于一身。变革制度?变成什么?难道要再把权力分出去吗? 然而,也有一些帝王,比如李世民,在经历了之前种种冲击后,眼中流露出的,是深沉的思索。 他隐隐感觉到,天幕或许是对的。 那辆腐朽的马车,不换掉车夫,不重造车身,只靠换几门炮,是绝对走不出泥潭的。 天幕的画面,聚焦于一群慷慨激昂的读书人。 为首的,是康有为和他的弟子梁启超。 【甲午战争的惨败,深深刺痛了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。】 【1895年,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上千名举人,在康有为的带领下,联名上书,请求光绪皇帝拒签和约,迁都抗战,变法图强。】 【史称,“公车上书”】 然而,这一次,士子们所议论的,不再是经义,而是国之存亡! 【这标志着,中国的知识分子,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,开始登上历史舞台。】 【他们不再仅仅是皇权的附庸,而是开始主动地,去思考和参与国家的命运。】 画面中,康有为、梁启超等人,创办报纸(《时务报》),成立学会(强学会),四处奔走,大声疾呼。 他们宣传的,是一种全新的思想。 【“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!”】 【“保留君主,但设立议会,颁布宪法,由法律来治理国家!”】 【“如此,才能上下同心,君民一体,国家才能富强!”】 “君主立宪?” 这个词,对帝王们来说,无比陌生,又无比刺耳。 “设立议会?那朕的旨意,岂不是还要经过一群臣子讨论?” “颁布宪法?难道连朕,也要受那劳什子法律的约束?” 大部分帝王,都感到了强烈的冒犯。 这简直是在夺他们的权! 然而,天幕中的大清,那个年轻的,没有实权的皇帝——光绪,却将这视为了救命的稻草。 他,不甘心做一个傀儡。 他,也想励精图治,重振祖宗的江山。 【1898年6月11日,光绪帝颁布《明定国是诏》,宣布变法。】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