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卷 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171章 西班牙站·双重难关-《走刃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落点距离弯道越远越好,但是速度越快滑翔越远,跳台斜坡的角度已经决定了多数运动员落地的位置。李长逸只能在腾空的那一秒多钟里动脑筋,寻求一个好的落点。

    第三难点是寻找真正的黄金路径。

    落点不一样,入弯的角度、出弯的速度都没法确定,所以黄金路径也是不确定的。

    有那么几次,李长逸成功落地,没搓雪也没卡刃摔倒,可是过弯的路线不好,速度仍然被迫降低了很多。

    这三大问题,也是所有顶尖运动员都必须克服的障碍。

    滑雪场上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,西班牙人给大家制造了一个难关,各个国家队正群策群力想办法踏平这个关口,试图把比赛重新拉回公平公正上来。

    技术水平低一点的,像李萍萍、方瑞轩之类的选手主动让出了使用赛道的机会,交给各自队内的大佬们去攻克这个弯道。

    一大堆技术官就钉在那个弯道处,举着手机、高速摄像机记录每个运动员在跳台的起跳速度、腾空高度、滑行姿态、落点距离、落地线路、立刃角度等所有细节。

    如果有人成功了,会立刻做出数据分析,最后清晰准确地告诉自家运动员该怎么做。

    一直到比赛的前一天,34的意大利老将维辛廷率先成功了,经验老道的他落地平稳,入弯速度70公里/小时,出弯速度64公里/小时,远超其他运动员。

    有那么半个小时,赛道居然空了,因为所有预约选手都在忙着看录像,分析维辛廷成功的原因。

    然后,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,莫伊奥利、黑默林等人相继出现在赛道上,拿到了比维辛廷还要优秀的过弯成绩。

    大家在终点处相互击掌祝贺,完全没有隔阂和芥蒂,就像是同盟军一起攻克了敌人的堡垒。

    李长逸这边没有那些专业的录像和技术分析设备,只凭借唐槐手机录像一帧一帧地分析,时间上慢了很多,不过李长逸的模仿能力发挥了作用,他站在场边记住了维辛廷、黑默林等人的全部动作细节,上赛道之后模仿他们的动作,比如如何腾空,如何挥动手臂,如何压板落地……

    在接连失败了两次之后,他也成功地突破了这个技术难题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