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随后又小心地朝景元帝笑道,“陛下,您也知道臣的心意的。国师若真瞧得起微臣的官位,微臣自是满心荣幸求之不得,巴不得国师能坐上这位子,为皇上分忧,为朝廷和百姓呢!” “油嘴滑舌!” 景元帝脸上的怒意本就是假做的,闻言终是忍不住笑起来,点了点陈海,“朕看御史台就缺个你这样的,那些人只会一天到晚地找朕的麻烦,倒是没个像你这样油嘴滑舌哄朕高兴的。” 陈海又笑,“御史台的大人们那怎能是微臣能比的?大人们刚正不阿以史为鉴,心中都是天下正义,匡扶道义。臣心里头抱负小,只想给陛下扫扫眼前的地,让陛下走得舒坦些。” 景元帝瞪了他一眼,“既是帮朕扫眼前的地,那黄启福的死,到现在,除了国师查出来的这毒,可有其他线索了?” “……” 陈海一笑,忙将手上的折子送到龙案前,“皇上请阅。” 景元帝扫了眼他,接过折子,打开。 陈海在旁边笑道,“多亏方统领相助,臣昨日仔细筛查过后,发现了这两人,分别是一评事史和一狱长,在黄启福被害之时,曾出入过其关押的牢房之中。” 景元帝看到那两人的名字后,眉头一皱。 陈海还在继续道,“臣认为这二人背后定有指使,如今已将二人严加看管起来,务必问出指使之人。” 话音刚落,却看景元帝朝韩经年招了招手,“国师,你来。” 韩经年咽下嗓中不适,持着念珠走了过去。 陈海抻了抻脖子,就见景元帝将他的折子和无机递上去的名单放在一起。 然后,点了点其中一处,道,“你看。” 韩经年垂眸。 就见,陈海的折子上写着,大理寺评事使,孙浩。 而他递上去的折子里,有着一个同样的名字。 他转了转佛珠,念了一声,“阿弥陀佛。” 景元帝看向陈海,“这个孙浩,可查明身份?” 陈海暗惊,立时说道,“孙浩,山东淄博人士,先前是在淄博的府衙里做一名主簿,景元十八年,大理寺招评事史,其人通过考试,进入大理寺,做事一直平稳老实,不曾有过任何异常。” 景元帝点了点头,又看向无机,“国师以为如何?” 韩经年垂眸,“菩提本自性。若长久兢业之人,不会突然间行此凶恶事。” 景元帝深以为然地再次点头,“不错,表面看着老实平稳,实际却是暗藏真实意图的手段而已。陈海,仔细查查这个孙浩。” 陈海立时领命,退了下去。 景元帝又看了眼眼前的名单和折子,转向无机,“若是同一人,只怕黄启福的死,十分不简单。” 韩经年转着佛珠,淡声道,“陛下当防心怀不轨之徒。” 景元帝一惊,猛地看向韩经年,“国师如何这般说?” 韩经年垂眸,依旧一副肃然淡漠的无情模样,语气平缓。 “若那孙浩素日里便是个稳重之人,却在此要紧关头,暴露了身份。陛下以为,会是出于何缘由?” 景元帝眉头一蹙,意识到什么。 韩经年缓声道,“景元十八年,便是五年前。乃是臣初封国师之时。陛下可还记得那时朝廷气象?” 景元帝如何不记得? 那一年,南方水灾,国运动荡。赵芳贪污舞弊,竟发国难财。 当时连朝堂也不稳当,有不少官员被罢免革职查办。 他朝韩经年看去,“国师难道是说,有人趁着那个时候,往朝廷内,安排了自己的人手?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