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8章 改进二轮马车-《南明鼎革》
第(2/3)页
《孙子兵法》曾说过,三人补充一人粮食,这已经接近极限了,但如此也之能保证一个月粮食无虞。
上次流寇攻打顺庆,被烧了两万担军粮就受不了,最后攻城不克就退走,除了义勇军战力强悍之外,还主要是军中面临断粮危机。
在古代如何解决粮草运输?
过去看古书,常说出兵多少万多少万,除了可能浮夸之外,大概就是将这些运粮部队算到里面,若是三人补充一人,十万大军,真正能战之士不过两万五千人而已。
简单一个独轮车,其间减少多少军粮消耗,减少多少劳役。
即便这样,军粮消耗,劳役征发减少很多,但杨麟还是认为独轮车运粮太少,若有其他工具代替,无益于平添数营军士。
北方通过独轮车、马车运输,而在中国南方河流纵横,水道交错,若能将粮食用运输船只载到附近渡口,建立粮道,如此运输距离不过数十里,可大大缩减运输距离,减少其中军粮消耗。
有人考证,湘军为何能够战胜太平军,通过水师运粮,建立水上粮道,如此保证粮草供应无虞。
考虑到未来迫在眉睫的战争主要发生在南方,如此建立船队,保证粮草长途运输就非常重要。
按照计划,在未来长距离运输主要通过舰队实现,利用水军优势保护运输船只抵达前线,而不是在北方那样通过掠夺大量马车来进行运输。
南方水网密布,水道纵横交错,通过舰队完全可将粮食运抵前线百里之内,如此步军只需要实现最后一百里粮草运输即可。
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使用与开发短途运输工具。
最先想到的当然就是自行车、三轮车,不但结构简单,而且完全机械驱动,再加上主角对其结构十分熟悉,如果要造应该不是难事。
但这自行车、三轮车完全依靠脚动力,一下发展出来也实在惊世骇俗了,思前想后,主角还是放弃这种思想,至少需要数十年过渡,不能在短期内发展。
如此适合短途陆路运输工具就是独轮车、二轮人力车、二轮马车、四轮马车。
最先是独轮车,由于只有一个轮子,有一个人轮子推动(在山路前面一个人推,后面一个人拉),运输量在6斗--1担之间,非常适合在山路中行走,
一辆独轮车,运输一石粮食(古代一石约在150斤),一人饷一人,二人每天吃4升,如此可以吃十五到二十五天。
二轮人力车车自古皆有,但与现代不一样,多由一个人在后面推动,仿照独轮车,完全可以在前面拉动,或者在山路中一人拉动另一人推动。
二轮人力车稳定性较好(如现代二轮车,两个轮子与车把形成一个平面),运输量达到1担-1担5斗之间,如果一人饷一人,二人每天吃4升,如此两人可以吃25-37.5天。
目前使用的二轮马车与二战中国军标准配置--军用二轮马车不同,由于使用宽幅车轮,而不像一战二战那种橡胶轮胎,每辆二轮马车能够运输3.5-6担粮食(即250公斤到450公斤货物,二战国军使用橡胶轮胎,每辆二轮马车能够运输300-500公斤。)
独轮车、二轮人力车、二轮马车与现代车辆相差不大,如果真的要说差距,最大差距就是宽幅木轮,比起橡胶轮胎车辆大,运输量较少。
其中最让人期待,或者说失望最大的四轮马车,由于没有转向装置,民间四轮大车使用较少,且非常不方便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