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4章 课纲争议-《南明鼎革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徐孔徒面孔圆润,想了想还是拱手道:“大人,学校当教育大家为善啊,十年树木百年树人,你我都是孔门弟子,这教育当培养当地人才为主。”

    杨麟尴尬的笑了笑,怎么不经意亮出前世观点,想了想突然站起,拱手道:“徐大人两榜进士,徐大人教育得是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,未来公立学堂当为学生们学知识的地方。”

    听如此解释,徐孔徒当然没有意见,但对教育课程设置则大有意见。

    古代基础教育主要采用私塾教育,由各大家族,地方头面人物聘请私塾老师教育族中子弟。

    对那些学习较好的,或者由家族公田,或者由家族捐款,再到州县府省学院深造,这其中佼佼者则进入国子监。

    正如徐孔徒表现那样,大家都是读书人出身,办教育没有意见,众人最大意见就是即将汇编成册的课程。

    古代教育一般是1-3年为识字阶段,主要学习三字经、千字经,在那之后则学习四书五经,如此寒窗苦读十年,再参加科举考试。

    借鉴现代经验,所推行的全民教育也是如此,1-5年为小学基础教育,其中前三年为识字阶段,3-5年为后续教育打基础阶段。

    这些大家都没有意见,大家最大意见就是课程设置。

    明朝主要教授三字经、千字经、四书五经,改良后全民教育则增加了数学教育,以及后续国家历史、地理等方面简介。

    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也不怕,为学生增加数学、历史、地理知识不是太大的事,大家真正抱怨的就是识字国文课本。

    过去三字经、千字经经过数百年千锤百炼,文字言简意赅,虽然学起来颇为费力(那是对普通人,对徐孔徒这种进士出身的超级学霸则完全不一样),是多好的启蒙教材。

    如此好的启蒙教材不要,杨麟居然组织编写了一套非常低俗的语文课本。

    如最初:我是中国人,我爱我们的祖国。

    我们国家有两京十三行省,我们是一个友好的大家族。

    自黄帝在四千年前建国至今,我们国家一直繁衍至今。

    长江黄河贯穿东西,抚育着两岸百姓,是我们的母亲河流。

    长城西自嘉峪关,东达山海关,是我们抵御外寇入侵的屏障,也是我们安定四方的基地。

    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,我们将秉持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,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这实在是小二俚语,怎么能够登大雅之堂呢?

    拿着课本,徐孔徒显得颇为激动,实在太过荒唐了,怎么能够在神圣的学堂学习如此东西呢?

    杨麟耐心听着,见对方说累了之后,也连续反问对方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