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就算卖三毛钱一斤,五十万能买八十吨。 全县所有的枣都收来,才多少? “直接发?这还没到过年呢。” 像生产小队的队长,这些人拿是生产小队的平均工分。 不过因为平均的缘故,肯定比不得一些拿最多的社员,属于中游。 所以,只要打出这种招牌,还是很有影响力的,也能取信于人。 孙庆余不解的问道。 “没用,都是信用社,这边真想知道,就算你去省里开账号都没用,实在不行,等再下来钱,把账先还了,然后直接发给大家。” 这次的高档养生枣,就是走的这种路子。 孙庆余有些忧心的说道。 在他看来,这笔买卖铁定裤子都赔干净,也就别提什么还钱了。 这时,孙庆余才忍不住问道。 孙向阳点点头。 是继续拿十个工分,还是多拿,凭什么多拿? 当时,大家还纠结过一阵,主要是他们的工作,想要多劳多得,也不好评定,这里面的线如何划分? 按照老支书的想法,他们这些人继续拿十个工分就行。 也就担心太过出格,要不然他都想在高档养生枣下面,打上一个印章:内供,或者特供。 “三毛?” 至于老支书,大队长,会计,妇女主任,这些人,拿的却是整个双水湾的平均工分。 其实,他原本不需要跟对方解释这么多,老支书那边甚至连问都没问便直接答应。 至于别人,就不需要解释这么多了。 在煤矿改革以后,整个双水湾的社员,只要肯干活,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,基本都能拿二三十个工分。 孙庆余苦着脸说道。 他记得去年赶集的时候,有人卖鲜枣,八分钱一斤,就算晒干了,顶天两毛钱一斤。 这些钱,不怕贼偷,就怕贼惦记。 孙向阳直接剖析开,讲给孙庆余听。 不过孙向阳却否决了老支书的提议,最后想了個折中的办法。 孙庆余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,再次感觉到,人跟人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。 而县里那些眼巴巴惦记着双水湾账上钱的人,在看到双水湾把钱借给纸箱厂,或者说借给苏慧晚以后,也不敢再说什么。 “两块钱一斤枣?” 孙向阳点点头。 这钱只要月月发下来,账上的钱至少没那么显眼了。 所以,孙向阳这次卖的压根就不是枣,而是人情世故,是面子。 毕竟生产队虽然有一些枣树,但其实并不多,等熟了以后,大家摘点分分,解个馋什么的。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老支书那么一心只为双水湾。 恐怕还不如二锅头好喝。 “我听人说,咱们在信用社的账上,还有五十三万多?” “友谊商店?面子?” “咱们有多少钱,县里知道的一清二楚,先前苏县跟我说,要借点钱用用,我已经答应了,老支书那边也知道。” 如今市面上的商品还是比较有良心的,取的名字,也都比较简单,也没人敢把高档这两个字堂而皇之的打出来。 说白了,这些人买的并不是酒,而是面子。 “多找几个统计员,把工分统计出来,然后先定个差不多的日值,按照这个日值发,等年底的时候,再算总账,日值高了,就割出来,少了就补上,至于那些种地的社员,也都先按照一个标准发,年底再一起统计。” 别人借钱,他或许会舍不得,但苏慧晚那是别人吗? “这样也好,苏县这次要借多少钱?什么时候要?” 孙向阳说道。 “对。” “对了,你过来找我有事?” “对,五十三万七千六百三十八块七毛四分。” “明天我就去找苏副县,把钱转过去。” 但就是有人去买,愿意去当这个冤大头。 所以,孙庆余说自己有钱,并不是夸张。 如此一来,当干部的想要多拿工分,就得督促手下多干活,社员们赚的越多,这些干部拿的也越多。 再不行也可以想办法购买一些黄金,不管怎么说,都会升值,比起单纯把钱放在账上,或者藏在保险柜里,可要合算太多。 孙向阳言归正传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