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阴曹地府的一些资料-《法医鬼仙》
第(2/3)页
府城隍公爵,威灵公:掌管府
州城隍侯爵,灵佑侯:掌管州
县城隍伯爵,显佑伯:掌管县
境主:若无城池的街道、行政区欲奉祀守护本地的神祇,则不称城隍,改称“境主尊神”。
关于境主的解释,换成现代环境大致意思是:若是没有城池的乡镇等行政区域,想要奉祀本地神祗,就不叫城隍,而叫“境主尊神”。也就是说,相当于我国公务员体系的最基层:乡和街道。所以,本书早期,我才搞笑地让猪脚自称乡长,当初只是想调侃一句。
3,城隍部属:
城隍下辖有文武判官、各司大神。
还有甘柳将军、范谢将军、牛马将军、日夜游神、枷锁将军等。
其中城隍的僚佐为各司,而各司依各庙配置,并不相同,有三司、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说,且各司名号,也不尽相同,如头城城隍庙则以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为司。唯大抵以阴阳司为诸司之首。阴阳司是城隍爷的第一辅吏,协调诸司,监察诸案后,方陈报于城隍。
三司:阴阳司、速报司、纠察司。
七司:阴阳司、速报司、纠察司、奖善司、罚恶司、增禄司、注寿司。
八司:阴阳司、速报司、纠察司、奖善司、罚恶司、财神司、注寿司、功过司。
廿四司版本一:阴阳司、速报司、良愿司、查过司、文书司、地狱司、功曹司、掌案司、检簿司、驱疫司、学政司、典籍司、罚恶司、注福司、注寿司、督粮司、巡政司、感应司、保安司、仪礼司、稽查司、赏善司、提刑司、考功司。
廿四司版本二:阴阳司、速报司、功曹司、功过司、注福司、瘟疫司、感应司、罚恶司、功考司、记功司、事到司、监狱司、巡察司、赏法司、刑法司、察过司、见录司、来录司、警报司、赏善司、库官司、改原司、保健司、人丁司。
廿四司版本三:阴阳司、吏部司、司封司、司勋司、考功司、户部司、度支司、金部司、仓部司、礼部司、祀部司、主客司、膳部司、兵部司、职方司、驾部司、库部司、刑部司、都官司、比部司、司门司、工部司、屯田司、虞部司、水部司。此组廿四司,为采用朝廷六部廿四司而来。
廿四司版本四:阴阳司、任免司、感应司、差捕司、讯问司、府库司、科甲司、农啬司、匠工司、商贾司、钱银司、幽冥司、纠察司、婚娶司、子孙司、医药司、寿命司、功过司、曲直司、监狱司、兵戎司、运途司、文书司、土地司、江海司。此组廿四司,司名皆为对偶,相当骈俪,文艺程度较高;且各司之职称,皆为民众所求而设定。
在本书中,我给县城隍设定的是三司,最少的。于是属官就有:文、武判官、三司大神。共五位。
另外还有甘柳将军、范谢将军、牛马将军、日夜游神、枷锁将军等,原本是和文武判官,三司大神平级的武官。因为剧情需要,将他们设定为受阳间重文轻武影响,官改吏,降了一级。
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牛、马将军,也就是俗称的牛头马面。关于牛头马面的形象,更多倾向于兽头人身。但有些庙宇中的牛头马面塑像,造型却是人脸,只在帽子上画了牛头、马头。台湾新竹城隍庙的牛头马面就是这样。
这里因为剧情的关系,我将牛马将军设定成兽头人身,但具体什么时候出现,现在不能说,剧透太多就不好玩了。
另外,除了县城隍的三司外,我给各级城隍下属的设定如下:
州城隍庙:十二司。计有十二司大神,七县巡检,五运通判,共二十四位属官。
第(2/3)页